2011年4月11日

四月十一日

  有個年輕人,他在國民教育中,學會崇拜革命先烈的偉大,青年時代看過小說「雙城記」中法國大革命對社會的劇烈震撼,心靈受了上個世紀翻天覆地的革命餘震,在他漫長的成長的歲月中,井然有序地吸收了這些反叛的精神,革命、搖滾、另類,若不是年輕人說出這些字眼,就失去它們所代表的一切,他自許為信徒。他不相信這世界有神佛、也不相信鬼魂,也不相信科學可以解釋一切,他相信一個人的思想和意志,決定一切事物的樣貌、是非、未來。活著是為了經歷、為了探險、為了擁抱明天,因為明天永遠是新的。
  當他有了些基礎的知識,用這一點點的基礎,自以為洞悉了外在世界以後,開始向他自己的存在意義探索,當一個人年輕人面臨了這樣一個心靈探險,發現一切認知都是外來的,屬於自己的本質,微乎其微,幾乎看不見。那,存在又有什麼意義呢?一切都是機緣、各種機遇塑造的,有個命運在那裡,主宰了一切,他在想,他可以反抗這個命運嗎?到了這個時候,他已經不認識自己了,當他發現自己無力反抗時,憂鬱已經佔據了這可憐蟲。
  有個重要的,一個讓他更迷糊的事情發生了,正確地說,不屬於他所能理解的事跑到他的生活中;他認識了一個女孩,年輕人跟她說什麼她都不懂,但是卻好像又全都懂,這個女孩對這世界有很多的建議和想法,但是卻不在乎世界應該是怎麼樣才對;她津津樂道自己未來的計畫,卻沒有把希望寄託在這計畫;她關心別人,富同情心,卻從不憂慮;這特別的人,好像她不屬於這個世界。原來,她是個基督徒。年輕人不確定他是否愛上這個女孩,就好像他不確定自己是否存在一般。但是,他想要抱抱她,即使是表示友善,或是敬意吧。
  四月十一日是這個女孩的生日,也是這個年輕人的受洗紀念日。
  過了三年以後,他們結婚了。現在年輕人已經步入中年,有個兩歲的女兒。

2011年1月4日

一家都必得救


我們每一個蒙恩的基督徒,享受在主內得著平安、喜樂,領受無可言喻的屬靈產業,又在團契中,享受主內肢體之間的手足之愛,與主合一同在那永恆樂園的盼望太多的恩典,讓我們無比滿足;對於那些尚未得著的人,我們豈不是切切地盼望著他們能同樣接受這救恩?至於自己未信主的親人,更是到了引頸盼望、有時甚至於到憂愁的程度。
記得好幾年前我剛信主沒多久的時候,有人曾激勵我說:「一人得救,全家得救!」,心裡OS:「哇!那真是我想要的,為什麼這麼有把握說出這話呢?對方不知道我們家狀況,他們要信主談何容易」,當我表示出懷疑後,大有信心的某人,馬上又會補上一句:『在人不能,在神凡事都能。』對啊!阿們啦!看來真的很合理,於是歡歡喜喜地、蹦蹦跳跳地回家傳福音了;您可能可以想像,挫折、羞辱、傷心、淚水、懷疑伴隨而來。
使徒行傳十六章三十一節「當信主耶穌,你和你一家都必得救。」這段經文大家都常聽到,也是熱門的經典名句。如果我們查考聖經(徒16:12-34),可以明白使徒行傳這段經文,是描述保羅一行人,在腓立比城附近傳道的時候,受到陷害下到監裡,保羅在獄中仍然積極向囚犯傳福音,辦佈道會的時候,神行了神蹟,不但大地振動還解開所有人的枷鎖。正打瞌睡的獄卒被驚醒,懼怕將受的責罰,於是想自殺,在保羅勸阻後,回應他的一段話,這兩位辛苦的傳道人保羅和西拉,夜裡去獄卒家中接受療傷、吃飯,順便傳福音給他家人,於是全家都信了神。我們觀察這段精彩的紀實,可以看到兩個特點,一個是「神蹟」,另一個是「傳福音的行動」,這家人能夠得到救恩,不只是簡單的禱告和儀式,還有傳道者付出行動與愛心,對於期望親人蒙恩的人,這是一段需要深深思考的經文。
聖經各卷書中,個人鍾愛《使徒行傳》,因為它是一部「行動」的紀錄,講述了神如何透過聖靈引導人為他作工,偉大的救贖透過人全時間的委身和行動來完成,而不是停留在儀式和知識的範圍,整本聖經由新、舊約兩部份組成,「約」其實就是一個行為的依據,什麼都不作,怎麼算守約呢?雅各書也提醒我們:「信心若沒有行為就是死的」。
感謝主,這多年來,透過向家人傳福音的行動和流淚禱告,神施行了許多大大小小的神蹟在我們家裡;先是我大姪女信主受了洗,很快親愛的母親受洗,後來年輕時曾受天主教洗禮的年邁的父親,也回到教會,去年底姪兒受洗,上帝的愛像寒冬後的暖春臨到我們家,在姪兒的洗禮中,從小失去母愛,現在就讀國二的姪兒做了簡單的見證,他說:「以前我很寂寞,現在我很快樂」然後忍不住哭了,在台下的人也都濕了眼眶。

2010年12月21日

Dear 心予
今年冬天
爸鼻臉上多了好多條皺紋
一條是因為媽咪愛爸鼻
一條是因為可以天天抱妳
一條是因為你這麼可愛
一條是因為妳健康長大
一條是因為這週孫翊要受洗歸主
一條是因為渡過平安的一年
因為基督的愛
爸鼻可以有這麼多皺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