到了第二世紀,對諾斯底主義、馬吉安主義這種明顯自創的異端理論,正統信ㄊㄨ顯然是需要和其劃清界線,但是我觀察到,在背後的政治因素慢慢重要起來,如課堂中所學,當時基督徒雖然是非法宗教,但是人數越來越多,迫害也不是每天都有,在基層群眾中已經有廣大的信徒,而在這當中能夠做到領袖,一定需要鞏固自己的群眾基礎,當然,儘管領袖的道德生活很重要,在先拿到發言權才有說話份量的政治真理下,所以許多被嚴重迫害過但是沒有否認基督信仰的英雄信徒,就常常成為教會領袖,這和現代新興的民主國家好像都差不多,其主張的內容,很少不是經過政治考量。當然,初期的異端領袖太誇張地迎合大眾的口味,但我認為他們銷聲匿跡的主因是,當時的正統派被漸漸被帝國權貴支持,儘管正統派的主張以回歸「使徒統緒」,但這也是有群眾基礎的主張。
進入了第三世紀,更多異端領袖出現,原因無他,因為信徒和教會更多了,書本上已經說了很多,當權的教會靠會議、信經、歸納正典來鞏固合法的正統性。但是,公會壓制的效果有限,因為願來越多理論應運而出。能當上主教更不用說,需要是個有政治抱負又出色的領導者。
第四世紀開始,異端更是雨後春筍,而且其中的差異很小,有的異端論者發表一個異端理論的目的,是為了駁斥另一個異端理論。可見政治目的越發明顯,因為基督教成為國教後,世俗的權勢和基層的群眾勢力都集中到教會了,主教越來越難當,不是作個道德領袖和信仰教師而已,政治頭腦更加重要。看了這些真理上的辯論很有意思,但是其實我相信在當時,也常被用來當作政治鬥爭的手段之一,因為宗教是當時人們生活中的重心,若是被皇帝掌權的議會判了異端,就會被沒收財產、地位、被放逐。如果按照現代的說法,教會裡應該分成左派和右派,站在民眾的一派或是皇帝的一派,真理歸真理,基督的神人二性爭論得這麼激烈,也許,背後詮釋者如何運用來壓制對手才是爭論的主因。無怪乎,對政治厭惡或是無緣者,為了堅持理想就遁入修道院,和日本中古世紀的寺院一樣,當和尚等於宣告在政治上放棄權力,免除殺身之禍。
我這兩天,把這些異端和主要神學的發源地畫在地圖上,發現大都在歐洲,越靠近羅馬政治中心越多,也就是信徒越密集、越靠近權力中心的地方越多,我們是否也許也可以這樣解釋,這地區思想和文化根源上本來就比較開放?出生北非、亞洲的神學家像是區普良、亞他那修、奧古斯丁都是正統理論的英雄,也許是因為他們不是歐洲人,受到的文化影響,比較保守、傾向右派?
古代社會不是我們能想像的,權力高的人,可以隨時要權力低的命,先把他貶為叛徒,然後變成奴隸,然後害死他。基督教真理何止是三位一體? 殉道者的血才是種子,我個人認為這個教義紛爭,反映了帝國底層和區域的矛盾日益擴大,後來進入中世紀,大家就慢慢明白了,不要亂說話,說錯話要砍頭的。今天有的人權、生而平等、言論自由,這些真的很寶貴,殉道者的血沒有白流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